您所在的位置:易倍策略>新闻资讯
中医视发热为“邪正交争”“阴阳失衡”之候,而霜降为秋尽冬来的过渡节气,燥邪未尽而寒邪渐生,昼夜温差悬殊,更易诱发诸般热证。
外感者,此时燥寒相兼侵袭,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;若内有积热遇外邪引动,或阴虚者遭燥邪伤津,虚火内生,便成内伤发热。
中医治热以“扶正祛邪”为纲,穴位疗法尤合时宜。经络如渠,穴位为门户,刺激退烧穴位可疏通气机:或散燥寒之邪,或清内郁之热,或滋阴润燥。其法简捷不伤正,恰应霜降时节防病需求,为民众所重。
大椎穴
位置:第一时间正坐低头,此刻用手摸到脖子后面最明显的凸起就是第七颈椎的棘突,棘突下方的凹陷就是大椎穴。

作用: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汇的穴位,大椎穴又名为“诸阳之会”,它位于人体背部的最高点,因背部属阳,所以大椎穴可谓阳中之阳,它可以统领一身阳气,得阳者生,失阳者亡。阳气是一切健康的基础。特别是到了冬季,很多人手脚冰凉,背脊发冷,其实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。所以我们在沐浴的时候,可以选择用温度适宜的热水来冲洗大椎穴一到两分钟,从而鼓舞全身的阳气来预防感冒、流感。也可以艾灸此处来缓解发烧等感冒症状。
曲池穴
位置: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(此穴为双穴,左右各一)

操作: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有抒压、解除疲劳,疏风清热等作用。发热感冒及咳嗽、哮喘时,可用刮痧板刮拭曲池,排出痧;或按揉3~5分钟,可迅速解表、退热。
外关穴
位置:在前臂后区,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,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。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外关穴,向下按而揉之,使其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热和走窜等感觉。持续数秒后,渐渐放松,如此反复操作数次,左右交替。每次每穴按压5~10分钟,每日2~3次。

操作: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交阳维脉,也是解表退热的要穴。用拇指揉、点外关,力量由轻到重,以穴位下有酸胀感为度。
十宣穴
位置:在手指的十指尖端,距指甲游离缘0.1寸,左右共10穴。

操作:十宣穴为急救要穴,用途较多,广泛应用于高热、昏迷等。按摩十宣穴,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,以有酸痛感为主,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,严重时可针扎放血。
合谷穴
位置:位于手背第一、二掌骨之间,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。简易取穴法,拇指食指并拢时肌肉最高点即是。

操作: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压合谷穴,力度适中,以感觉到明显的酸、麻、胀感为宜,每次按压3-5分钟,左右手的合谷穴可交替进行,每天可按压2-3次。
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,既能疏风解表,又能清泻阳明,还可治疗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以及头痛、目赤肿痛、咽喉肿痛。积食引起的发热,用此穴退热效果也非常好。
